凈水機越來越熱,桶裝水行業老板該怎么辦?
今年,桶裝水行業流行一個笑話:一個女大學畢業生開了個水店,不料人工成本大幅上漲,女大學生為了降低成本,獲得“免費”勞動力,便嫁給了店里的送水工人。
這個笑話,反映了人力成本上漲給桶裝水行業帶來的巨大壓力。
比如,送水工月工資,從最初的1500元,上漲到目前2500元還招不到人。石油等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形成的一系列壓力,對飲用水行業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考驗。
隨著成本一年接一年的上漲,利潤已經被擠壓得所剩無幾。近年來,桶裝水行業一直揚言要漲價,但始終也沒漲起來。今年,該行業連漲價都不提了,只能沉默應對。沉默來自于另一種壓力———低價競爭。
不是說利潤已經很低了嗎,那么這低價競爭又從何而來呢?
不少業內人士認為,桶裝水行業早已進入惡性競爭的階段。目前的惡性競爭,或許孕育著整個行業的巨大危機。
內憂外患,何去何從?
十年間,一個行業由盛而衰!
回憶起12年前進入桶裝水行業的情景,王先生不無感慨。
1998年時,橋頭鎮只有兩家桶裝水門店,當時喝桶裝水的人數幾乎為零。王先生提出想要開一家桶裝水門店,不少人都認為他瘋了。
王先生沒在意別人的嘲笑,他覺得,健康、安全的飲用水,遲早會被市民所接受,因此,桶裝水行業必有大發展。
那時候,市場上的品牌水有兩家,即益力和怡寶,這兩個品牌水零售價就是每桶16元。羅浮山牌屬于中檔產品,價格為每桶12—13元。對于12年前的消費水平而言,十幾元錢買一桶水,確實是一筆較為昂貴的支出,難怪有人說“賣水的是瘋子”。
王先生剛開店時,銷量較小,一個月能有300桶的銷量就算不錯了。那時候,送水工的工資為每月800元。
從2000年開始,市場出現明顯變化:一些桶裝水低價搶市,銷售水的小門店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。
到了2003年,桶裝水行業發展到了“瘋狂”的程度。王先生所在的區域,1998年有3家門店,2003年有了60家左右。導致這一市場火熱的主要原因是巨大的市場需求。喝桶裝水的人越來越多,生意越來越好。這時,許多小水廠應運而生,以低價水搶市。
不少水店的工作人員自然也看到商機,在積累一定資源后,紛紛跳槽新開門店,大多以“夫妻店”的形式存在。
這時候,桶裝水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。然而,到2007年,市場終于盛極而衰了。市場飽和,直飲水慢慢出現,很多桶裝水店的銷量逐步下滑。到了今年,在各種不利因素的綜合作用下,桶裝水行業舉步維艱。
小店生存
雇人太貴,老公充當送水工
阿怡的水店位于南城豪崗村附近,開了近10年了。每天早上8時,她的老公就開始了送水之旅。
阿怡說:“沒辦法,人工成本太貴,只能自己送!
店開了這么多年,但錢卻沒賺多少,門面仍然不到6平方米,客戶主要是附近城中村的居民。不斷上漲的房租、人工等成本,讓這個不起眼的小店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。
往年,從4月份開始,天氣就開始慢慢變熱。但今年,老天卻跟阿怡開了個大大的玩笑,到了6月份,還是不見天氣大熱,桶裝水的銷量自然也上不去。
天公不作美,找個送水工人更是難上加難。阿怡說,現在1500元包吃住都沒人肯來。往年,這個工資能吸引大把的人來做,F在完全不一樣了,如果不包吃住,工資起碼要2000多元一個月還不一定招得到合適的人。
因此,從今年開始,為了節省人工成本,阿怡干脆不請工人,讓丈夫充當送水工。昨天一天,阿怡的丈夫就送了一百多桶水,一直送到夜里10時。阿怡嘆息道,這么熱的天,老公非常辛苦,但為了讓水店繼續生存下去,也只有這樣了。
說話間,已經到了中午,阿怡的丈夫送了近30桶水,回來了。阿怡說,水送得再多,收入增加也不多。以每天上百桶的送水量算,除去成本,只剩下最基本的生活費用。
江湖惡戰
上萬家門店,連鎖店卻很少
在常平鎮住宅小區常陽花園周圍,約有7家飲水店,其中有個“全記飲水店”。這個店的老板娘李女士見證了常陽花園區域飲水行業的興衰。她嘆息道:“生意真的太難做了!
2004年,李女士兩口子從湖北老鄉手中接下這家飲水店,當時,這一帶僅有兩家水店。2006年,李女士兼并了兩家飲水店,三店合一,銷量不錯,旺季每個月可以賣3000桶水,淡季也有1700桶左右,夫婦倆忙一年,可以存個五六萬元。
國際金融危機也影響到了李女士的飲水店:三個大的工廠客戶不辭而別,不僅騙走了近萬元貨款,還帶走了每個月數百桶銷量。
雪上加霜的是,喝水的人少了,店鋪卻多了,競爭越來越激烈。
現在,飲水店的數量多到了什么程度?據業內人士不完全統計,僅橋頭鎮現在就有水店百余家,這個數量與其他鎮相比,算是中下水平,估計東莞至少有上萬家桶裝水門店。在數量龐大的水店中,門店數量超過10家的連鎖企業,全市大概約3家,剩下的都是單體店。
橋頭華鋒飲水連鎖公司相關負責人說,前幾年該公司開了10家連鎖店,F在,“能活下去就不錯了,哪還敢談擴張”。從2007年時起,門店數量就達到飽和。從那時起,稍大點的連鎖水店根本就邁不出擴張步伐。不少企業認為,目前桶裝水業早已過了良性的激烈競爭階段,進入了惡性競爭時期。常平天天飲水公司擁有50多家連鎖直營店和30多家加盟店,是東莞市桶裝水銷售行業的龍頭。該公司的有關負責人朱景民說,現在的桶裝水市場可謂價格混戰,魚龍混雜。
他舉例說,某知名品牌水終端售價至少每桶9元才有利潤,但有的水店卻只賣8元,低價傾銷,可見桶裝水市場競爭之慘烈。水店之所以敢低于成本價銷售,在于廠家的讓利返點。讓利返點已經是行業的普遍行為。令人憂慮的是,有的廠家在讓利之后,包括品牌水在內的不少桶裝水頻頻出現質量問題。
最近,市工商局經檢支隊一舉端掉了位于黃江和常平的4個瓶裝水造假窩點。
業內人士表示,桶裝水造假窩點很多,只是沒有被發現而已。有些不法商販更為惡劣,直接把山泉水或者自來水過濾一下,便裝到水桶里出售。灌裝成本為0.5元,但售價卻與正裝水相差不大。面對這樣的“競爭”,正規企業哪兒能受得了?
東莞市黃江寶山泉飲水廠總經理葉國興說,黃江多山多水庫,假水、劣水窩點比較集中,但都很隱蔽。幾年前,他曾發現過一個,舉報給相關部門后,這個窩點被端掉了。但現在究竟有多少假水、劣水窩點,誰也不知道。
業內人士認為,若不及時整頓,桶裝水行業將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,行業競爭會更加惡化,消費者的飲水安全也會很成問題。
扭曲價格
成本不斷上漲,售價一直不變
除了市場混亂讓業界憂慮之外,經營成本的高企也讓企業愁眉不展。
全記飲水店共有員工3人,李女士夫婦倆再加一個男性親戚。身懷六甲的李女士現在不再送水,只負責看店做家務,丈夫劉雙全和那個親戚負責送水。為了提高效率,2006年,劉雙全被迫買了一輛面包車取代摩托車當送水工具。根據一次送水量的多少,有時開車去,有時踏三輪車或自行車去。開車送水盡管更輕松,但汽車跑起來也不是免費的:一年各種稅費約5000元,每個月還得燒油1500元。
這幾天赤日炎炎,但為了省油,劉雙全送水絕不開空調。但這也造成成本上升:李女士每天清洗丈夫被汗水浸透的衣服時,不得不多加一些洗衣粉。
用工成本的上升是另一重壓力。今年來,隨著東莞最低工資標準由770元/月調整到920元/月,常平鎮的天天飲水公司每個送水工的月工資提高了150—200元。
橋頭鎮華鋒飲水公司的負責人王先生說,公司有張單子是永遠不會變的,那就是招騁廣告。去年,該門店送水工月工資是2200—2500元,今年上升了300元。王先生說,就算是給出了這么高的工資,還是很難招到人,所以,公司門口永遠貼著招騁廣告。
為抵銷用工成本的提高,占桶裝水銷售行業70%份額的個體水店老板往往親自上陣當送水工。在旺季時,寧愿自己辛苦一些,也不多請送水工。
成本高歌猛進是近年來桶裝水行業的主旋律。
寶山泉飲水廠1997年成立,是黃江鎮最早的桶裝水生產企業之一。講起生意,總經理葉國興羅列了一堆數據:6年前,水費為每立方米1200元,現在將近3000元。6年前,工人月薪1000元,現在是2500元。6年前,電費每度6角多,現在是9角多。4年前,柴油每升3元多,現在是6元多。對門店來說,雖然成本一路飛漲,但零售價卻基本沒有變化。1998年,某種規格的桶裝水售價為每桶16元,現在是16—18元之間。
外部威脅
直飲水蠶食桶裝水市場
除了行業競爭和成本壓力外,正在崛起的直飲水,給桶裝水行業帶來了另一種威脅。
以往,桶裝水的主要客戶是公司、工廠以及學校等,這些單位一個月消費一兩百桶水是常事。然而,對這些單位來說,每桶動輒一二十元的水也不便宜。
近年來,凈水設備的興起,讓桶裝水市場發生了微妙的變化。不少工廠停止購買桶裝水,直接買個凈水器,過濾一下自來水,再燒開,供工人飲用。在一些小區,居民在凈水機前排隊打水,投入兩三元錢,把滿滿一桶水抱回家。
凈水設備越來越多,對桶裝水行業構成了最大的挑戰。盡管正規桶裝水的安全系數比凈水設備生產的自來水要高,但后者價格卻低廉得多。
飲水設備總匯是一家中等規模的水店,該店負責人皮女士說,今年以來,她的店銷量同比下降了1000多桶,主要原因就是凈水設備的影響。該店歷史上最好的成績是一個月賣八九千桶,現在旺季也僅三千多桶。
直飲水走的是中低路線,暫時還沒有對品牌桶裝水造成威脅,但桶裝水市場正在失去工廠等低價市場的份額。
桶裝水該漲價嗎?
對于目前桶裝水行業的危機,一個在東莞從業12年的業內人士這樣描述桶裝水行業的現狀:“水已經淹到嗓子眼了。如果再不提價,絕對會淹死!
品牌桶裝水的價格,已經連續12年毫無變化了。這簡直是個奇跡———因為在大家的感覺中,現在似乎什么都在漲價。即便可以說,當年的桶裝水行業存在暴利,現在,該行業的暴利早已消失,行業的生存也都成了問題。
使桶裝水行業面臨危機的原因,不僅是成本壓力,更大的壓力來自于行業內的惡性競爭。從生產領域來看,東莞小型桶裝水制造企業遍地都是,由于品牌力度不夠,它們的產品只能以零售價每桶5元的價格出售。低價雖然搶到了一部分客戶,但狹小的利潤空間也給整個行業造成了“內傷”。
再從流通領域來看,大街小巷里桶裝水店已經多得無法統計,僅橋頭鎮就有不下100家店。但這些店并沒有形成規模效應,全市有10家以上門店的連鎖企業竟然不超過3家,這些連鎖企業在幾年前就不敢再擴張了。這么多單體店之間的競爭,其激烈程度不難想象。
這種情況下,誰敢提價?提價意味著失去市場。正是這個因素的存在,使桶裝水行業年年都喊漲價,但每年都不了了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因為利潤空間遭受擠壓,一些企業和水店動起了歪心思:用品牌桶裝灌假水,或是在水桶的成本上打起了主意。近年來,各地查出的“黑水”、“黑桶”越來越多,這又給桶裝水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。
看來,要解決問題,恐怕還是得漲一點價,消費者對桶裝水的漲價,應該持開明、理解的態度。畢竟,已經有那么多東西漲價了。何況,喝上安全放心的水,也是消費者的心愿。